引用:
原帖由 black_s_snow 于 2012-6-3 14:32 发表 
在我初中的时候,就看到了关于淞沪会战的资料,是一本军事杂志上的,几乎有半本这么多吧,飞虎队的相关事迹也有,国军抗战的资料并不是没有,只是教科书上刻意淡化了,但至少国军的几次大的会战还是有提到。总的宣传 ...
国民党在1927年北伐成功后就逐步走向反动,这点是即便国民党内都有清醒认识的,因此改组派,第三党活动就层出不穷,其目的也是改良国民党使之能够适应新的形势。
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有一个事实往往是回避了,就是所谓“攘外必先安内”,那是国民政府蒋介石派系30年代提出的口号,我们的教科书上说“安内”是打算“剿共”,其实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,蒋介石真正“安内”的对象不是中共,而是国民党内拥有武装力量的反对派,如粤系和改组派联盟(粤系武力至1936年瓦解),如西北军系统,如晋军系统,如东北军系统,如桂系系统,如川军系统(因抗战而瓦解),黔军系统(王家烈在贵州的统治,因蒋介石追随红军长征入黔而瓦解)。又如孙殿英,韩复渠,盛世才等尚未独立成系的军阀势力。当时蒋介石的观点是必须先做到国民党内的绝对统一(因此蒋介石在三十年代引进了纳粹法西斯的思维,提出“一个党,一个领袖,一个主义,一个敌人”的主张,大搞党内个人崇拜。就是此意);而国民党内的非主流派认为日本入侵大敌当前,蒋介石不应当打主意消灭反对派,而要分权给反对派从而形成整个国民党都能接受的反日格局。
有些事情,教科书不说,因为教科书针对的是中学生,其逻辑分辨能力比较差。如果教科书说了1931年粤系反蒋,蒋介石主张和日本和谈,倒是国民党非主流派的汪精卫强烈要求抗日,是不是会让中学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(盖中国历史书上,汪精卫是标准的“汉奸卖国贼”)?而中学历史老师如果想讲这个问题,则必须从1927年宁汉分裂,国民党两府三中央时期才能将脉络整理清楚。恐怕光一个918或者上海事变,中学历史课就要上两个星期(假设一周两节课)了。何况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,未必是民国史的专家吧。
以此,教科书往往只是教条的将条目列举出来,让学生背熟。如袁世凯为何称帝,如128蒋介石为何会签署“淞沪停战协定”(1932年初,为了将国民党的南京政府和广州政府合并,蒋介石实际下野了一阵子),如果有兴趣的历史爱好者不妨自己去研究。如果说1931年汪精卫和孙科以主张抗日逼迫蒋介石下台,估计不少人已经大跌眼镜了,要是说及1932年上海战役结束后,主张抗日的孙科居然向日本方面寻求庇护(田中隆吉的说法),岂不是要把读者直接弄成精神分裂?